第一八三章 南北山头上响起了密集的枪声(1/3)
作品:《游风约》第一八三章南北山头上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驻扎在冯坡、南河、黄山村的二十七军第八师一个营,营长刘涛,在黄山二区委书记郭连保和负责黄山武装的县工救会秘书苏东保的安置下,已经跟当地老百姓形成默契,他们跟各村民兵、群众一道在楼峰山从北至南(南河村小松山)筑起了一道一千多米长的战壕。就是准备迎接前来入侵的鬼子。
在鬼子出发东面村庄后,楼峰山东西各村(冯坡、南河、黄山、牛盆、好牢、辛寨等村)的群众,在二区区委、区府的带领下,纷纷把自己的门板和喜寿材板捐献出来,并亲自用扁担抬、肩膀扛,送到山上新挖的战壕四周,用来阻击敌人,门板上都画了记号,作为战后群众按照记号认领。
就在鬼子出发后的第三天,区武装得知鬼子抢粮回来了,保安支队和二十七军以及各村民兵都埋伏在楼峰山的战壕里,单等鬼子从冯坡河路过。
大约下午六点钟,鬼子的先遣小队经过冯坡河,径直朝冯坡岭西口而过,埋伏在战壕里的部队,没有接到开火的命令,因为这是鬼子的开路先锋队,就是要为后面的大部队扫除隐患。
约半个时辰,鬼子的大部队相继进了冯坡河,当官的鬼子骑在大白马上,手握指挥刀,部队后面是被押着的老百姓牲口队,牲口背上都驮着枪来的粮食衣物等辎重。
鬼子中间部队出了村西口到了离岭西口200米距离时,只听两面山上一声喊:“开火,打!”。随即在两面山头上舞动了指挥旗,瞬间,在南北山头上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手榴的爆炸声,顿时正在行进中的鬼子被炸了窝,朝山上便开枪便往岭西口冲。
鬼子的迫击炮也朝对面山上开炮,浓烟滚滚,叫喊声不断。南北战壕里的战士同时朝岭西口冲来,想堵住鬼子的出口。当时鬼子的火力也都集中在岭西口,掩护他们大部队突围。
各村的民兵趁机截住赶牲口的伙夫。将抢来的粮食缴获。
战役打了将近半个多时辰,鬼子在他们占武器优势的的火力掩护下,逃出来岭西口,朝他们的老巢逃去。
这次战役虽然歼敌不多,但鬼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抢来的粮食衣物等被我们全部截下了。这是鬼子占领长治在壶关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战役,这次战役打出了民族的团结,打出了军民的威风,使鬼子不敢这样大规模地经过楼峰山来壶关抢劫。
十二月事变后,驻冯坡村的二十七军一个营撤到了南、北行头岭一带。
时过境迁,鬼子早已忘记了楼峰山我们对他们的那一战。被刚刚派来壶关的小田部队计划配合荫城、韩川脑的日军出发东面南北行头岭一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抢粮,想给吉野一个高兴。
这个情报被国民党二十七军新兵营得知,因为南、北行头是他们的占领区,打击日军秋季抢粮也是他们当前的首要军事任务。
副营长李喜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兄弟李富堂,让他把情报转送给上级,上级接到情报后很重视,计划由子弟兵独立营、黄山民兵联防队配合二十七军新兵营打抢粮的鬼子一个伏击战,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入融合期。
黄山民兵游击队现在分为两个连队,一个是由刘寨王海水民兵游击队和北阳护民兵战斗班,队长王海水;一个是黄山区油坊河民兵联防队,队长王怀德。王怀德是当年干草会首领王明亮的儿子,他是从晋南调回到黄山的。
这两支队伍每天在油坊河各村学习造地造手弹,已经成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民兵武装。
壶关县子弟兵独立营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三个连的力量,这次县委把这次伏击任务交给一连连长刘达飙指挥。
黄山区两支民兵队伍总指挥还离不开苏大本。
二十七军新兵营刘涛原来就是驻扎在冯坡村的那个营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