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初露端倪(2/4)
作品:《帝国》给自己穿小鞋,到时就是自己难受了。
柳襄带着王景范除了将其带到办公之所之外,还应他的要求巡视兵刑案、胄案和铁案属自己治下三案的办公之所,甚至还拜访了另外一位主管兵刑和铁案的盐铁推官袁笥嘉,推官之下还有巡官、勾官等等。三司机构极为复杂,规模远超中书门下,直接在三司衙门里任职的官吏就超过一千人,更有三司衙司这样的执掌属下大将、军将名籍及其水陆押运官物的准军事机构。柳襄在三司任职已经超过十年,对于三司衙门的地皮也是踩得极熟,不过带着王景范将自己职务范围内的官吏办公之所走遍已是极为吃力,更不要说拜访诸如户部、度支的同僚了,这些事还需以后慢慢来。
王景范年纪虽轻但见识非凡,毕竟他作为韩氏家族的女婿平日所闻所见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别的不说,就是新任御史中丞韩绛他每个月至少也能见到五六次之多,相比之下他治下的三案官吏气场可比韩绛差远了,加之本身就是他们的上司,王景范的身调放低一些便轻易的得到了他们的初步认可。
“公弼兄,今日真是劳烦甚多,晚间丰乐楼不见不散!”王景范在结束了三司的第一天任职之后,特意到柳襄的班房问候一句。
柳襄笑着拱手说道:“见复客气,那晚上我们丰乐楼见!”
自从高中状元入仕以来,王景范在宴饮方面一直都是极为克制的,一来他的性格好静不喜交际应酬,二来宴饮频繁耗费时间,他的时间向来都是安排的比较紧——每日的职事并不算繁重,但王景范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一些典籍,尤其是进入馆阁之后,崇文院内有着最为齐全的文书档案,自立国以来所有大臣的上书奏章,以及各个朝廷机构的文书,这些文档穷其一生也只能一二,王景范也不可能做到,他只能选择一些最重要的文书借阅。
大宋立国完全打破了历代以来文武分治的平衡,几乎是文臣一边倒的压制武将,与之相匹配的是整个帝国的权力架构重新洗牌——文官执掌帝国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已成常态,而文官系统在整个帝国权力架构中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巅峰状态。不过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斗争,如何治理这个高度发达的大宋帝国便成为君臣之间、文官系统内部新的角力战场,从治国政策方针到朝廷机构的设置,所有权力圈中的角色们都在试图在典籍中找到答案作为依据,这也成就了历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庞大文书档案中心崇文内外两院,这也就是所有试图迈进权力高层的新贵们都必须要经过馆阁的学习的根源所在。
莫要说帝国权力中心的鸡毛蒜皮都要穷追典籍,就是王景范自己开办的白沙书院何尝不惹人非议?格物等诸科的设置就在士林中引起过一次广泛的讨论,虽然没有闹到朝堂上去解决,但王景范已经怀疑有不少弹章堆在皇帝的案头——韩绛就曾隐约提过这些,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他牵扯到了三司使之争得罪了中书门下,往常还有三分顾虑的人现在都忍不住跳出来写上一笔,好叫这个锋芒毕露的状元郎尝尝什么是笔墨如刀的滋味。
白沙书院寄托了父亲的理想和自己的期待,对此王景范自然不会有半分退缩,为此更是重订学规,在开篇就洋洋洒洒引经据典的说明格物诸科设立的必要。其中更是不少内容直接讽刺那些质疑书院学科设置的士人,毫不忌讳的斥之为“小儒”、“腐儒”,这自是极大的打击了一大片士人纷纷写文声讨,不过他们却没有《白沙学刊》这样的平台——最近两期的学刊翻开粗略一览,少说也有十几篇文章集中出现讽刺外界的质疑者,那叫一个声势大涨。这些白沙书院的学生未必是真心捍卫书院学科设置,但作为享受书院待遇最好的明理科自然是不管黑白捍卫自己的领地,他们知道一旦白沙书院垮塌,他们的前途势必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没有书院的支持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都不晓得自己能不能撑到金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