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京(8/15)
作品:《神器纪》将面临解体的可能。
现在,乙方王允把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全部交给了丙方曹操,事败,则曹操亏损,事成,则王允获利。这种合作还能不能继续得下去?
不是说王允这个人没有诚意,而是他不具备合作的条件。所以,这次联盟暗杀董卓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水的。
作为丙方的曹操,在和乙方结盟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能忽视,那就是“鼓吹”,这是一步要招,必须“鼓吹”,并且还要信誓坦坦地“鼓吹”!
比如,在前面的密谋杀太监局中,袁绍就向大将军信誓坦坦地鼓吹:愿斩关入内,诛尽阉党。说的将军大喜。至于后来袁绍是不是真的会一次性把太监们斩尽杀绝,在当时,谁也不知道。但话一定要这样说。这样说没有任何坏处,而好处却有三:
1。取得合作者的信任,
2。坚定合作者的信心,
3。鼓吹的成本,总是为0。
鼓吹之后,合作者未必就有信心,也未必就完全信任,但总是比不鼓吹要好。因为空口一句白话,是没有任何成本的,既然不付成本,当然可以狂吹,怎么好听就怎么说。至于后来没办成,令人相信的理由多的是。
曹操在这一局中的表现就非常到位。他信誓坦坦地对合作者王允说,杀一个董卓是很容易的,你把宝刀借给我,我马上把董贼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以谢天下,虽死不恨!
很好。
这样说固然很好,但真要这样做了,就是极为劣势的选择,作为丙方最优选的策略是助乙攻甲,见机行事,如果单独进攻甲方,那就是在找死。
曹操如果真的单独去进攻甲方,刺杀董卓,那么,一定会有如下变数发生:
1。董卓躺在床上,曹操挥刀上去乱砍,存在砍死或没砍死两种结果,曹操有一半的成功机会。若没砍死,则曹操必死,这就结束,没有变数了。若砍死了董卓,后面还有变数:
2。曹操砍死了董卓,吕布牵马过来了,持戟杀操,操挥刀再砍吕布,又有两种结果:吕布杀死曹操,或曹操砍死了吕布。曹操哪是吕布的对手,几乎不可能,假设他非常幸运,万一砍死了吕布,后面还有变数:
3。曹操砍死了吕布,被众家丁围住,曹操挥刀乱砍,又有两种结果:曹操被众家丁杀死,或曹操冲出包围,逃离了相府。后面还有变数:
4。曹操逃出了相府,又有两种结果:原先的合作者乙方王允以刺杀大臣的罪名杀死曹操,或王允承认曹操的功劳给他加官。而在这两个结果中,杀死曹操是乙方王允的优选策略,这种可能性最大,故曹****定了。
因此,曹操只要去刺杀董卓,就有可能死在董卓手里。不死在董卓手里,则死在吕布手里。不死在吕布手里,则死在众家丁手里。不死在众家丁手里,则必死在王允手里。没有活路。
如果曹操是个脑子进了水的“死士”,那还有可能会选择与董卓同归于尽,可问题是曹操的脑子很正常,并且很发达,他是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的。
所以,在谋划刺杀董卓这一局中,从乙方王允的角度看,不具备合作条件,从丙方曹操的角度看,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先前信誓坦坦的约定,就必然会变成一个虚假的联盟,从而无法实施。
也就是说,刺杀董卓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个虚假合同,并不会真正去执行的。
既然无法实施,就得另做打算。最后,曹操选择了放弃。他也和袁氏兄弟一样,逃离了京城。
三国演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显得尤为突出。不但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在中国已家喻户晓,即便是着墨不多的小人物董卓、江干、许攸等也给人留下难以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