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药店三(1/2)
作品:《武界之旅》此时陈七需要能够治疗外伤的药才。
他的目光被一株药材给吸引了。虽然这药材并不是治疗外伤的药。
中药巴豆,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等。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根、叶全年可采,根切片,叶晒干备用。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功效:种子:泻下祛积,逐水消肿。用于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肠梗阻。根:温中散寒,祛风活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冻疮,并可杀孑孓、蝇蛆。
【巴豆中药概述】
巴豆(又名:巴菽)为大戟科乔木植物巴豆的成熟果实。辛、苦,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1.泻下寒积: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腹满胀痛等,如(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伤寒论白散)。
2.逐水退肿:用于腹水膨胀,二便不利,有消肿之功。可与杏仁等同用。
3.祛痰利咽:用于痰壅咽喉,气急喘促等。以巴豆与白矾同炒,候矾枯,去巴豆不用,研矾为细末,水调服,或干末吹入喉中。
4.蚀疮祛腐:用于疮疡疔毒等,外用,常与**,没药等同用。
【巴豆功效与作用】
巴豆的功效:
【功效分类】泻下药。
【炮制】巴豆仁: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
《霍公炮炙论》:“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性味】辛,热,有毒。
1.《本经》:“味辛,温。“
2.《吴普本草》:“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3.《医学启源》:“性热,味苦。“
4.《医林纂要》:“辛咸,热,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1.《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
2.《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效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巴豆的作用:
1.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2.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