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拒绝童稚状态(2/3)
作品:《猎人与轻骑兵》入学第一天就遇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米乐,一个聪明、可爱、温柔而有些调皮的男孩,但内心深处却有些孤独自卑。他们俩成了上下铺,也是球场上最好的搭档。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柯佩韦的创伤渐渐被治愈,而米乐也慢慢摆脱了内心的孤独。思考生与死之后,孩子们感悟到的是积极向上的坚强。不只是他们,球队里的其他同学也在摸索着生命的意义。主力前锋穆铮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在小学时因为癌症几乎失去了生命。勇敢战胜病魔的他回归球场后表现极其出色,却突然被查出了复发的病症。治疗的痛苦与家庭条件的问题使他一度有了想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也正是在柯佩韦和他就生命与死亡的问题长谈之后,他突然意识到,“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己对于生的渴望远远胜过一切。“妈妈怎么办?我才不能丢下她一个人在这世界上呢。”在认识到自己生命意义的那一刻,孩子们摆脱了童稚状态。而在书写和阅读这些片段的时刻,作者和读者也都在有意识地拒绝童稚状态。生命与死亡不是无法触碰的禁区,在真正看到它们以后,人会更加向外与热爱生活。
“而当我们从通道里走出来时,我们将会望见他的身影在六个月后再度出现在了体育场边。身上还披着厚得踏实的衣服,手稳稳地搭在栏杆上,仿佛登上城堡的国王全副武装地瞭望硝烟弥漫的战场。久病初愈后的身躯宛如崖壁上的古老浮雕,大海吹动航船笔直的桅杆与饱满的帆,浑浊的海水冒着白泡被坚定不移的船体冲破,碎裂在礁石上,夹杂着海对岸的花朵在夏日盛放后无畏的气息。他的脸被接近炎热的太阳照回了往日的精神,仿佛告诉我们,死亡在生命面前只不过是一个卑微的假设。”
“我想过很多次,自己为什么要重新回到球场上。是非常喜欢足球吗?是想继承弟弟的梦想吗?都不是。我回来不是为了任何人,甚至不是为了自己。没怎么仔细思考,几乎无缘无故。但是,我好像明白了,是我内心深处有什么在驱使着我,告诉我要动起来,要回到生活中来。我说不清那是什么,它是一种声音,一种冲动,像跳动不息的心脏,或许就是我的生命本身。决定回到球场的那一刻,我应该就做好了要面对过去的准备,尽管还会害怕,还会逃避,但到底还是明白不能再沉浸在黑暗里了。我要承担过去发生的一切,生命再怎么痛苦,它本身还是美好的。我爱着我的生命,也爱每一个人的生命。足球是我表达这份情感的方式,是小时候亲人与伙伴们教会我的方式。”
“有阳光才有阴影,有出生才有死亡。勇敢因为怯懦才显得可贵,动摇之后选择的坚持将不可改变。我的第一个朋友,相伴的这两年,我从他身上体会到了这些。‘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以及许多不曾有过的触动。我开始将异乡当作了故乡,他乡人纷纷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漂泊流浪后方察觉到家的可贵,孤独、自卑与自私的缠绕退去后才会那么渴望爱与团结。我属于这里,属于这座城市,属于这片绿茵场,属于这群可爱的人。”
上面的三段是小说节选。第一段是穆铮再次战胜病魔,时隔半年后回到球场边的景象。后两段分别是柯佩韦和米乐在小说行将结束时的感悟。驱散死亡带来的虚无的是少年自身所具备的蓬勃生命力,对生命和光明自然而然的向往。孩子们摆脱了童稚,却没有失去他们的单纯与活泼。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小读者讨论生与死的命题或许是可行的。使这部作品可以被更高年龄阶段的人阅读,而不仅仅是一本“童书”,这是创作者的追求。或许最好的“儿童文学”或是“儿童向”作品,就是能够为全年龄段的人接受的。它既要尊重当下孩子们广阔的视野与出色的理解能力,又要能亲近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所喜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