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潞州旧友赵东阳(2/3)
作品:《晚唐逆流》。最后虽然朱温没派兵来,另外两人却是都来了。
周式道:“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咱也不能每次都把宝压在李匡威的身上不是。万一哪天李匡威不来了,咱们不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嘛。”
“理倒是这个理,可攒了一年的钱粮,都给了李匡威了。咱又拿什么打发赵东阳呢?”
“属下倒是有一个办法。”
赵东阳领军行至栾城,距离镇州还有四十余里,忽然接到王镕的一封书信。信中写道:“常言道,无功不受禄。素闻将军乃重义轻利之士,若不能刃河东一人,便食镇州之粟,私为将军不安。恰有一支河东军退至天长镇,盘踞不去。请将军讨之,镕已备下金帛。待将军凯旋之日,定当奉上。”
赵东阳看完信一声冷笑:“王镕啊王镕,你想得倒是挺美。”说罢下令,让全军继续向镇州前进。
王镕见周式的激将法不管用,对方脸皮之厚超出想象。遂又向周式问计。周式沉吟良久,无奈道:“属下只有亲自走一遭了。”
周式迎上昭义军时,赵东阳已经到了石邑。周式一见面就哭穷,说镇州被围日久,钱粮已经用尽。希望昭义军能体谅镇州的难处,暂且记下这笔账,收兵回去。
赵东阳笑道:“事儿没有这么办的吧?着急的时候就求爷爷告奶奶的让人家来,如今危险过去了,就想巧使唤人,一毛都不拔了?难道我昭义军这一万人,是吃着土一路走过来的吗?”
“将军勿要动气。这事儿确实是我们的不是。之前许给将军的数目,我们也认账。只是暂时实在是拿不出。还请将军宽限些时日。”
“诺大的成德军,拿不出那几万贯钱,鬼才信!你不要跟我废话,我去找王镕去说。”
任周式磨破了嘴皮,赵东阳只是不肯松口,务必要去镇州讨钱。只不过也给了周式一点面子,同意少要五万,只要金帛十五万即可。周式无奈,只能回去复命。
遇到赵东阳这个认钱不认人的主儿,王镕也只能认倒霉。他只得在各州县凑了一凑,齐了十万贯铜钱,其余的折价为粮草,差人运往昭义军中。
此时昭义军已经驻扎在了镇州城南十里处的滹沱河南岸,与州城只有一水之隔。赵东阳接收了钱粮,为了表示感谢,执意要宴请王镕。王镕不敢赴宴,只说理应他尽地主之谊,也要在北岸宴请赵东阳。没想到赵东阳欣然赴约。
两个藩帅相见,相谈甚欢。席间说起了当日河东军解围之时的蹊跷之处,赵东阳才知道原来是河东军的李存孝和李存信两人起了内讧,才自动解围。
“贤弟可知这件事上的是非曲直?李存孝和李存信两人,究竟谁会被李克用惩罚?”
王镕卖弄道:“自然是李存孝。”
“何以见得?”
“因为李存孝自从撤军之后,就没敢回晋阳。他击破了天长军,如今正盘踞在天长镇呢!”
辞别了王镕,赵东阳一路都在琢磨着天长镇的李存孝。他依稀记得,当初张寻给他讲过,历史上的李存孝最后就是因为与李存信不睦,最终背叛了李克用,以邢洺磁三州回归朝廷。后来李克用亲率大军讨伐李存孝。李存孝抵挡不过,选择投降。最后被以车裂之刑处死。河东第一名将就此陨落。
看来,李存孝的悲惨命运仍然没有改变啊!赵东阳不禁心生一股怜惜之意。正所谓英雄惜英雄。想当初在潞州时,赵东阳屡次为李存孝所败。使他暗地里将李存孝视为自己的唯一对手。没想到,转眼间一代名将就成了丧家之犬,只能在一座小城里苟延残喘。
一回到军中,赵东阳就喊来王檀,吩咐道:“分出五百石粮食,一万贯钱,差人运去天长镇。”
王檀虽然觉得蹊跷,却也不敢发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