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赈灾(3/4)
作品:《明末布衣王》时组织。”李逸把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以工代赈?”吴为闻言眼前一亮,人人都把这数万灾民当作累赘,可反过来看这数万灾民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资源,要知道这个时候生产力低下,任何大的工程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往都是依靠抽调乡里的劳役来解决,可如今有这么大一匹廉价的劳动力供驱使,确实省事不少。
“就是以工代赈,这数万灾民之中很多人都是有一技傍身的,咱们挑出那些技术工种,特别是那些泥水匠、木匠、铁匠,都是我们急需的匠人,这些有技术的人干活不但有饭吃而且还有工钱拿,剩下一些壮劳力干一些苦力活,咱们尽量让他们吃饱吃好,剩下一些老弱妇孺身体瘦弱的,可以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人呢咱们让他们不饿着肚子就行,总之一句话出多少力气吃多少饭,咱们蒙城县不养闲人。”李逸细细解释自己的政策,当然这与他后世干工程项目一个道理,技术工种拿钱最高,普通工种拿钱次等,剩下的煮饭、扫地打杂的拿钱最少。
“大人此法甚秒,一乃可以活这数万灾民之命,不至于让他们饿死,二乃加固了城防,以免来日蒙城县遭闯贼涂炭,实乃一举两得,若能好好实施不光活了这数万灾民也就了蒙城这满城百姓啊。”吴为听完大为赞叹,兴奋的说道。
“不过此法虽秒,可也需要组织得当,否则这么一个大摊子很容易滋生事端,你看咱们县衙之中有谁可担此大任?”李逸当年在修铁路的时候可是组织过上千人的大会战,深知这其中的困难,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团队根本不可能把这数万人有效的利用起来,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要是弄出大的事端反而被人攻讦。
“此法是大人所提,当然是你总领全局,我也可以从中帮衬一下,至于现场的负责人我推荐姚波,这姚波自从进入衙门以来,干事还算勤勉,加上这次缴税之事也是他完成的最好,虽然没有足额缴纳,可也是这些书办中完成的最好的,我想大人用他必定没有人敢说闲话。”吴为略加思索后说道。
“那就依先生所言,明日叫上姚波咱们再好好商量一下,必须保证此次以工代赈不出岔子。”李逸心中也比较中意姚波,刚好与吴为不谋而合,当下就拍板定夺。
依靠着吴家老小三百余口的人头,李逸在蒙城县树立了绝对的权威,随着李逸一声令下,蒙城县迅速成立了赈灾委员小组,李逸亲自担任组长,吴为担任副组长,而姚波担任常务副组长,姚波知道李逸亲自点将让自己负责此次的赈灾事宜,心中对李逸的信任很是感动,暗自定下决心一定好好把这趟差事办好,不辜负李逸的一片信任。当下亲自带领从蒙城县衙中抽调出来的干吏进驻到了城外的灾民之中。
昔日窝棚中卖儿卖女的小广场被临时征用,搭起了几个简易的棚子,衙门中的书吏们在一张张书桌前对这数万灾民进行登记、分类和造册。
原本死气沉沉的窝棚区顿时热闹起来,灾民们听说只要干活就有饱饭吃,个个争先恐后的跑向书桌前,要求先给自己登记,场面顿时有点失控。这时跛着一条腿的姚波跳上一张桌子,手拿一个纸制的大喇叭对着灾民大声吼道:“乡亲们,大家静一静,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人人都有机会,可谁要是敢在现场破坏秩序,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一经发现永不录用,听到没有?”
灾民看到姚波的一身青衫,知道他是衙门中人,纷纷不敢再往前拥挤,而衙役们迅速在每张书桌前画好界限,安排灾民们一个个按秩序登记。
“姓名、籍贯、年龄、技艺。”书吏们在书桌后问道。
“啥?”一位灾民怯生生的走到书桌前登记,可大字不识一个他根本听不懂姓名意味着什么。
“就是叫啥名字,从哪里来,多大年纪,知道啥手艺。”那书办耐心的解释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