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回 山西梆子戏(2/3)
作品:《崇祯宝剑鸳鸯谱》见的人吗,怎么还有心思去听昆曲?”和硕和顺公主小声地问面具人。
“我们现在听到的,并非昆曲而是山西梆子戏。”面具人纠正和硕和顺公主的话。
“何以见得?”和硕和顺公主半信半疑了。
“你听,你听出什么梆板敲打的声音来了吗?”面具人侧着耳朵,微笑地问和硕和顺公主。
“有是有,我却想不出梆板与山西梆子戏到底有什么联系。”和硕和顺公主现出一脸的茫然。
“山西梆子戏的特点就是使用梆子腔以梆击节。它的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乱弹分为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七种,每种板路又有如流水板、腔儿等变化,演唱时,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圆润。而昆曲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面具人娓娓道来。
“你的知识真渊博,昆曲和山西梆子戏你都学过吧?”和硕和顺公主眼神里流露出爱慕与敬佩的之情。
“我曾经在山西呆过几年,山西梆子戏听多了,略懂得一些皮毛。而京城里又流行昆曲,将它们放到一起比较,是很容易地听出来的。”面具人应道。
“我喜欢听昆曲,只觉得那曲儿优美动听,让人陶醉,不过对于那词儿,我感到索然无味,过后就很快忘记了。山西梆子戏嘛,却不曾听过——你要带我去看?”和硕和顺公主问道。
“小玄子是戏迷,此刻他就在戏院里。”面具人答非所问。
“小玄子是谁呀?”和硕和顺公主感到不解了。
“我带你去见的人就是呀!”面具人微微一笑。
“你说他是皇宫里的人,究竟是几品的官儿?小玄子能替我送信儿给皇帝哥哥吗?”和硕和顺公主急切地问道。
“让开!让开!”此时不少的清兵迎面而来,他们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一边吆喝着,一边驱赶路人,谁若是走得稍慢一些,不是被踢倒在地,就是被锋利的兵器刺伤。
担心被认出来,面具人与和硕和顺公主立即躲到路边的人丛里。行走途中遭驱赶,路人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因为自古以来,道路都是为皇帝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吏们所修修建的,百姓见到小官必须让道,小官见大官必须让道,而大小官吏和百姓见皇帝必须让道,这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啊!
蓦然间,李思成看到对面拥挤的人丛中有一张略为熟悉的面孔,谁?就是查克旦,真是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句老话。此时的查克旦穿着朴素,肤色黝黑,下巴的一茬胡须长得如同韭菜似的,如果不仔细看的话,真是认不出来了。查克旦正跟在一个黑不溜秋的中年人后面,拼命地往人多的地方挤,仿佛在寻觅什么宝贝似的。等眼前的兵丁一过,李思成正想过去找查克旦,可是,偏偏又有一拨清兵过来了,随后,一个狮眼虎鼻、样子极其威猛的顶戴三眼花翎的男人在众兵丁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目不斜视地驶过来——此人就是李思成在巡抚衙门见到过的,被顺治封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
鳌拜过后,李思成连忙走到对面,来回找了好几遍,始终没有找到查克旦,不由地懊丧了一阵子,接着朝唱梆子戏的地方走去。
一座戏院背靠龙山,面临大街,一帮戏子此时正在戏台上演《春秋配》。一个伶人说道:“摆上来。两兄上坐,待弟把盏。请!”接着唱慢带板,“处今日浑浊世消愁惟酒,劝两兄开怀饮不必担忧。重阳节月明夜出门访友,这其中必定有别的情由。”
另一个伶人上前一步,满怀激情地唱道:
国兴亡虽匹夫应有责任,我岂能忘大义空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