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六子(1/2)
作品:《新万历十五年》回到江陵的是十余日,对游七来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冒险,由最初的惊惧忐忑,到时下的兴奋喜悦,心情大落大起,可谓一日三惊,幸好结果实在美妙。
松了一口气的游七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却已是第二日的午后了,整整睡了一天一夜12个时辰。要不是张懋修阻止,敬修就要拉着李柏直闯卧房,挽救“性命垂危”的楚滨先生了。
张懋修知游七一路疾行,回到江陵,容不得喘息,就与自己兄弟二人,为祖父病情忧惧不安,身负父亲重托的他,怎敢安眠?怎能安眠?连日来不仅要安排诸项事物务,保障老太爷治疗所需的一应药物,又为了杜绝外人对张府的猜忌,摆出一副安然无事的姿态,应对来访的地方官员,可谓心力交瘁,只凭一口气强自撑着。如今诸事顺遂,提着的这口气一泄,自然就倒下了。
只不过李时珍早已告诉他游七无事,只是劳累过度,美美睡一觉,吃点滋补之物就好了,可敬修却无人告知,这才差点闹出了笑话。
睡醒之后的游七,听说了此事,对敬修的关心之举分外感动,但对懋修的见识之明却又多了几分佩服,如此年纪有这般见识心态,不愧是老爷口中的“千里驹”呀!
一想到这个,游七心中不由暗暗比较起张府的六位公子来。
老爷共有六子,敬修,嗣修,懋修,简修,允修,静修。
长子敬修,为人忠厚,性格沉稳。万历元年癸丙科举人,次年甲戌科会试落第之后,因大少奶奶当时刚刚生下长孙重辉,太老夫人赵氏疼爱重孙,不愿分离,无奈之下,敬修只好孤身一人离京回到江陵,一边替父照顾不愿到京城定居的祖父,一边继续研读经书,准备下科的会试。
次子嗣修,机敏活泼,能言会道,所以常被老爷批评不够稳重,但因最得太老夫人喜爱,一直随侍左右。简修也不负众望,今年在顺天应乡试,得中举人,想当时府中热闹欢庆的场面,又有几人能想到同年应试,却不幸落榜的三少爷。
三少爷懋修,自幼积学好古,文采出众。虽然生于宰相之家,却无纨绔之气,反倒清约如寒素,最为老爷看中,曾经对懋修亲言:“汝少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此次听闻懋修乡试落榜,老爷沉思良久不怒反喜。我问其故,老爷曾说:“子枢如能跨过这关,后必成大器。”此言今日想来,亦历历在目。由此看来,还是老爷慧眼如炬呀。
四子简修,现年方十七,不喜读书,最爱舞刀弄棒,虽被老爷多次批评,甚至上过家法,但简修却不改其志,又有太老夫人、夫人说情,时日一久,老爷便也听之任之,后来,还暗地里给他请了京城名家教导,几年下来,不想在这诗礼之家,却出了一个了不得的将军。老爷常为此感慨家风不淳。但据自己观察,恐怕有些言不由衷了,或许只是不好在儿子面前认错吧。
五子允修,六子静修,年龄尚幼,正在家塾当中,跟随宜都名师刘芳洁先生启蒙。
姑且不论年幼的允修、静修,只看已经成年的四子,皆人中龙凤,日后成就不可限量。
何故江陵一地的灵秀,独钟张家矣?感慨之余,游七却又为自己能置身其中,躬逢盛事而欣喜,也不枉自己这一生所学了。
原本自己并不太看得上三少爷懋修,倒是对聪明机灵的二少爷嗣修最为看重,因为官场之上,唯有心思机巧之人,才能走得远,走得稳,而三少爷懋修,虽也聪明好学,文采最长,但痴于古籍,不善言辞,可为学问大家、一方名士,作为首辅大人的衣钵传人,却是极不合适的。大少爷敬修虽是长子,但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当下的形势却不是好人选。而厌文习武的简修,对以文立家的张氏来说,可算意外之喜,弥补了其在武力方面的短板。
原本以为形势分明,现今看来,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